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计划
2024年,规划局聚焦部门职能职责,完善运行机制建设,严格落实管委会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各项工作部署,充分发挥敢打硬仗的作风,较好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全力以赴稳增长,发展动能持续提升
强化政策支撑,激活需求动能。先后出台光谷楼市“十二条”、新增楼市“七条”,对居民购房给予优惠支持。组织开展点对点团购活动,激活需求、拉动消费。
统筹要素保障,实现应保尽保。组织土地招商推介活动,促进土地和房地产市场出现积极变化。积极推进建设用地报批,有力保障重点项目落地。
(二)着眼长远优布局,产城融合持续推进
支撑新城建设,规划引领发展。完善武汉新城“1+2+N”规划体系,围绕武汉新城建设,编制综合交通及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开展中轴线深化设计及东西向穿轴道路下穿研究,指导实施建设。制定《武汉新城(武汉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实施细则》,承接新城规划编审权限,加大项目审批力度,保障一批重大项目落地。
严守耕地红线,擦亮生态底色。建立早发现、快制止、严执法的共同责任机制;挖掘后备潜力资源,增加耕地面积。依据“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以农用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高效集聚、生态用地功能提升为目标,开展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方案编制。
(三)深化改革抓创新,发展活力持续提升
持续深化改革,提升行政效能。结合高新区特色,破解政策难点、堵点。持续优化行政审批流程,统一工业项目规划管理事项标准,动态更新标准化工作手册。不断推进改革,免费提供“1:500报建地形图”成果,减轻企业负担。全省首推不动产登记“面对面”云端服务大厅,采用“远程视频”模式办理不动产登记业务。实现工业用地“用地清单制”出让,企业透明摘牌拿地、项目快速落地投产。
盘活土地资源,提高利用效率。消化批而未供土地,处置闲置用地。拟定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工作实施方案,发挥土地二级市场作用,探索低效盘活新路径。推动完成城市更新单元规划批复,引入城市合伙人理念,探索特色更新机制。
(四)千方百计惠民生,群众福社持续提升
争取政策资金,构建“住有优居”。争取政策性资金用于棚改项目、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推动全省配售型保障性住房试点项目开工建设。实施既有小区居家适老化改造,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开工建设,完成老旧小区改造。
支持融资需求,多措并举“保交房”。积极落实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支持项目通过“融资白名单”。针对“保交房”项目,及时做好资金资产封闭管理,纳入重点监管,联动协调现场加快施工,保障交付节点。
(五)坚定不移保安定,发展安全统筹推进
坚持刚性执法,严格土地管理。持续推进各类违法用地的查处整改工作,刚性执法形成威慑。持续实施全流程批后监管工作,规范项目实施。
加强隐患排查,确保安全生产。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技术培训、宣传活动。组织地质灾害隐患点、危房、自建房等领域巡排查。市级隐患点八叠山东路侧山体滑坡治理工程通过竣工验收,确保不发生伤人事故。
二、2025年工作计划
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布局。落实省市战略规划,做好重点区域控规评估优化工作。根据武汉新城规划以及高新区在编国土空间规划,分片区启动控制性详细规划新编和修编。
二是提升要素保障效能。报批建设用地,重点保障民生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举办系列土地推介活动,按照“地等项目”“一地一策”等方式,实现“精准推介”。
三是扎实推进城市更新工作。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扎实推进城市更新,加快更新单元项目建设。
四是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通过收回、工业上楼、二级市场交易、分割转让等多种方式,推动土地盘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五是完善“市场+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开展房地产库存去化“政府帮”行动计划,常态化组织房交会、专题团购活动,激活市场活力,适时研究出台房地产新政。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六是打造完整社区试点。深入学习浙江、厦门等地区经验,研究复合利用等支持政策,积极探索完整社区落地实施路径,推动试点项目落地。
七是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制定耕地保护专项规划及25年度耕地保护实施方案。持续开展流失耕地恢复工作,落实空、天、地、网耕地保护常态化监管建设要求,实现耕地保护从被动整改到主动发现,确保完成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有量目标。
八是抓好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落地。推动项目前期研究,并尽快组织实施。通过项目实施,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积极服务乡村振兴,持续优化非集建区生态空间,推动形成耕地保护与利用地格局。
九是扎实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以东湖高新区生态保护利用修复规划为引领,依据先急后缓、分类施策原则逐步推进,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消除地质安全隐患、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十是严格土地督察执法。坚持目标不变、责任不减、标准不降、力度不松,一鼓作气抓销号。压实责任,严格控制新增问题发生。
十一是打好平安持久战。保障已售房屋按期交付,防范新增市场风险。加强日常地质灾害、自建房整治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并处置苗头问题,筑牢安全底线。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