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志愿精神
弘扬中华文化
——“传承匠心”文化志愿服务队事迹介绍
中国建筑科技馆是国内首家以建筑科技为主题的大型行业博物馆,于2020年8月19日正式开馆,旨在传承中国建筑文化促进建筑科技发展,打造中国建筑文博、展览、科普领域影响力最大的学术交流、典藏研究、科技展示、文化传播平台,已累计接待观众80万余人次。
2020年7月,中国建筑科技馆成立“传承匠心”文化志愿服务队,累计注册志愿者474人,由社会各界热心于公益的社会人士、大学生以及小学生组成,志愿者年龄覆盖层从7岁至65岁,其中35岁以下青年志愿者人数占比约为65%。为游客提供展览讲解、咨询引导、公益社教活动等服务。
精准定位,凸显志愿服务特色。志愿服务队依托中国建筑科技馆丰富的文化资源,精准定位服务内容,凸显文化志愿服务特色,将建筑文化传播外化为三大表现形式。一是展览讲解。即建筑科技馆的古代建筑、荆楚建筑、现代建筑、未来建筑等展览,志愿者们通过义务讲解提供文化咨询服务。二是社教活动。场馆与志愿者共同研发的系列建筑教育主题课程20余门,走进学校、社区、特殊机构等地实施20余场“匠心课堂”受众3700余人,学习强国、湖北日报、工人日报等媒体争先报道。三是公益讲座。打造“鲁班讲坛”品牌,以展馆展陈为核心,以全民科普为目的,开展鲁班讲坛公益讲座10场,线上+线下参与人次超10万人。讲座内容包括桥隧建筑、太空建筑、梁林故事、诗人与建筑、中国民居等,志愿者们全程参与讲堂筹备,更有机会参与学术研讨,在更高的平台上学习传播建筑文化,活动也受到了建筑专家、建筑爱好者的广泛好评。
夯实基础,建立规范管理模式。“传承匠心”文化志愿服务队自成立以来,队伍稳定,有完善的组织结构、健全的制度体系,管理科学规范,项目运作良好。服务队不断夯实基础,建立规范化管理模式。优化《中国建筑科技馆志愿者章程》总体概述团队的性质、服务宗旨、组织架构、业务范围及权利义务等内容;编制《中国建筑科技馆志愿者服务规范》、《中国建筑科技馆志愿者培训手册》等,明确团队日常管理及激励机制;也有适合不同年龄层次志愿服务工作开展的细则,如《小小讲解员服务管理规范》等。我们还致力于拓宽志愿服务合作,与包含华中科技大学在内的15所高校建立了志愿服务共建合作关系,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了志愿者招募、培训、服务一体化运营模式,为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优化服务,拓展多样服务内容。随着团队发展,“传承匠的服务内容日趋广泛,逐渐从单一义务讲解、咨询引导、文明劝导,拓展到日常管理、业务培训、社教活动、课程研发、观众研究、自媒体宣传、摄影编辑、资料存档、文献翻译等多个领域,中国建筑科技馆积极挖掘志愿者专业及特此,为他们打造多样化的展示平台。例如,自媒体宣传方面,由志愿者策划、制作的“匠心读城”短视频,收获广泛好评。业务培训方面,由志愿者担任主讲的课程达12场,并在日常志愿者培训、小小讲解员培训中承担面试、授课、考核等工作,发挥主力军作用;在英文翻译方面,志愿者接待了华侨联合会“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活动,为200多名海外华侨及外国友人讲解中国建筑文化。在志愿者的助力下,中国建筑科技馆成为了实施科普教育和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阵地。
擦亮品牌,探索创新发展之路。“传承匠心”文化志愿服务队以专业而又温暖的服务,吸引更多公众走进博物馆,了解中国建筑文化。截止2023年12月,志愿服务队累计服务28000余小时、讲解5000余场,服务受众超15万人次。先后荣获2023年湖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项目大赛铜奖、湖北省第六届青年志愿公益大赛“铜奖”、2021年武汉市“四个一批”最佳志愿者服务组织奖、武汉市第四届优秀志愿服务项目评选“十优志愿服务项目”等二十余项荣誉。
志愿服务先进事迹先后被新华社、工人日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主流媒体争先报道,其中,国家级媒体报道15篇,省级7篇、市级21篇,志愿服务成效明显,所实施的志愿服务项目在本区域有较强影响力和带动力,社会反响好,公信力强。在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公众文化素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