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   无障碍浏览   |   长者专区   |   ENGLISH   

武汉东湖高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第四部分 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 2010-05-12 00:00
  • 来源: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政务网

第四部分 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着眼于科技优势向经济社会发展优势转变,坚持把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努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形成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机制,提高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巩固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一、高新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目标

(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出发点,以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发展高科技、推进产业化为目标,构建知识创造、技术创新、创新服务、创新环境四大体系为支撑的网络互动系统。在构架高新区创新体系时,既要根据高新区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这一特殊功能区的要求,突出重点和特色,体现功能区的特殊性和独立性,同时,又要主动去引导各类创新主体、整合市区内外创新资源;形成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服务全局,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在全省全市乃至全国的区域创新体系网络互动中发挥积极引领和带动作用。

(二)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目标

创新思维、创新体制与创新能力建设相结合,通过创新资源整合,创建一个公平、公正的创新平台,使各个利益主体充分实现创新价值,各类创新主体实现网络互动,从而实现创新资源及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推进科技进步,提高产业化水平,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战略转化。具体建设目标是:

(1)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根据高新区的重点产业(细分行业)和重点企业发展的需要,依托行业协会等组织,用五年左右时间,组建4-6个行业技术中心,5-8个企业工程技术中心。

(2)发展科技服务机构:整合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的科技设备及人才资源,以政府支助的方式,按照产学研结合的模式,组建20个左右以科研院所为依托多主体参与的科技企业服务中心。

(3)信息平台建设: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建设一个为创业者提供政策、项目、人才、市场、融资于一体具有综合服务及网上孵化功能的综合信息平台。

(4)孵化平台建设:2010年前,高新区孵化面积达到8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年均达到1000家,在孵项目500个,孵化企业及项目年产值达到100亿元,网上孵化企业和项目200个。

(5)技术转移平台建设:用五年左右的时间,通过资源融合,完善产权交易所,建设成为集高新技术成果交易、展示、高新技术企业产权交易、融投资功能为一体的市场载体。技术成果交易及产权转让额年均实现10亿元以上。

(6)行业协会组织:发起组建孵化器行业协会,通过协会的组织和协调,实现与全市孵化器资源共享,形成网络互动;分别组建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行业协会,形成网络互动,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知识源;以产业为依托建立和健全区内行业协会组织,充分发挥各类行业协会对创新资源的整合作用。

(7)创新体制建设:建立起职能到位、分工明确、科学决策、管理有序的创新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

(8)创新投入:努力争取国家级、地方级各类高新技术产业扶持资金,在2005年的基础上,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高新区配套资金的增长与财政收入的增长持平;新增一块专项用于支持技术服务平台、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扶持资金。

二、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

(一)围绕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创新公共技术平台

创新公共技术平台,是指直接参与技术创新的机构及其网络体系。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围绕高新区主导及有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充分利用和整合全省全市技术创新资源,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积极引导高新技术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或联合协作的方式,合资、合作兴办各类技术创新机构;从高新区产业链发展的层面,大力支持立足本区域覆盖全市的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组建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和企业工程中心。

1、光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能力建设

(1)搭建公共研究和技术开发共享平台,建设以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支持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邮电研究院、中船717、722、719所、105所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光电子信息领域的研究开发,集中力量在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基地,充分发挥其科技源头的作用,重点实施国家光电实验室、数字化装备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空间信息国家实验室、核动力技术研究工程中心、汽车电子研究院等重大项目。

(2)搭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平台,健全政府支持、企业主导、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体系。加强政策引导和激励,鼓励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支持烽火集团、长飞、华工科技、长江通信、楚天激光、精伦电子、凡谷电子等重点企业健全完善技术开发机构,支持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联合协作,支持企业加强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实施一批重大科技计划和科技专项,建设一批产业带动作用大的科技示范工程和科研基地。组建东湖高新区软件、汽车电子、移动通信3个行业技术创新中心,以烽火、武汉NEC、长江通信、普天、精伦电子、凡谷电子等重点企业为依托,建设和完善4—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工程中心。

(3)加快软件产业基地建设。软件产业基地除了孵化场地和环境建设之外,重点是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尽快建立起“三库四平台五专项服务”即:软件构建库、开放源码库、软件保险库,为软件企业提供资源管理服务;公共软件开发平台、软件测试与评测平台、软件服务支撑平台、市场管理支撑平台,成为为软件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体系的主体;软件产业服务、软件企业评估与认证服务、知识产权登记认证服务、软件产品质量评测服务、软件工程监理服务等多方面的专业化服务。

2、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创新能力建设

(1)充分整合利用好现有研究开发资源,加快技术创新开发能力。目前高新区现有的技术平台资源主要有:国家微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东湖高新集团企业技术中心、红桃K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工程中心,以及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要充分利用这些技术平台,进一步加大开发投入,创新运作机制,提高平台研究开发能力。

(2)重点支持建设一批新的创新平台,完善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建设P4国家安全实验室、国家基因工程技术中心等,引导区内骨干企业如马应龙、人福科技、科益等或独立或合作建设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组建中医药、生物制药、抗病毒3个行业技术中心。

(3)加快产业化基地和孵化园区建设,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依托本市具有较强实力的医药制药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瞄准国际高新技术,高标准建立医药研究开发中心及产业化示范基地。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搭建新药、新医疗器械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技术支撑平台,营造医药产业健康、持续、稳步发展的良好环境。中心和基地的建设主要依托骨干企业和具有较强研发实力的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生物所、省医工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建设新药非临床安全评价中心、基因工程中心、新药临床安全评价中心、医药研究技术工程中心、新药信息咨询服务中心。

3、现代装备业创新能力建设

利用好现有技术创新资源,加快技术开发引进力度。目前,高新区现代装备业现有技术平台资源主要有: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塑性成形及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激光工程加工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锅炉股份有限公司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武汉造船厂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湖北省机电一体化工程研究中心等。通过引进、战略重组,加快推进长动集团、武锅集团、武重集团与国内外企业合作合资,与国内外著名厂商实行高位嫁接,激活行业内现有存量,提高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大资金投入,引进人才,提升现有企业技术工程中心开发创新能力。

(二)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产品重点培育和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链群发展。支持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推进技术创新成果在企业的吸纳与应用,鼓励企业增加创新人才和资金的投入强度,努力使高新区骨干企业成为产品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者、新技术的创业者和发展先导技术的引领者。鼓励企业高标准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增加发明专利和重要技术标准的拥有量,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到2010年,高新区8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相关专利技术,高新技术企业专利年申请量达到3000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达到1600件以上。

支持企业间加强技术合作开发,通过研发和输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和产业链上下游接口技术,以及品牌、标准,带动整合企业集群创新。到2010年,企业科技投入要占其当年销售额的7%左右。

支持和鼓励中小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改善中小科技产业发展环境、融资环境,拓宽中小科技企业成长空间。培育和保护中小科技企业的创新创业热情,激发和引导中小科技企业创新动力,大力推动集群创新,组团创新。积极配合科技部中小企业路线图计划的实施,推进科技型,为高新区成长性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提供绿色通道和融资便利。全面推进小企业信贷试点和技术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用资本、产权、信用等纽带把高新技术产业化各个环节衔接起来。加大资金投入,投入资金在2005年的基础上,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

(三)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继续提升现有的大学、科研机构以及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研究机构的研究水平。根据国家战略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超前在园区布局和建设一批新的国家级研发机构,进一步提升知识产出能力。

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加强研发机制的创新,完善科技资源共享制度和管理体系,建设国际化的研发网络,营造一流的研发环境。加强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实现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科学数据、专业数据库等科研资源的充分共享,搭建世界一流水平的共性研发平台;努力推动现有研究机构与世界一流研究机构联合建立或筹建高水平研究基地,构建国际化的研发网络体系,实现研究开发的国际化。

(四)加快孵化平台建设和发展

1、加快孵化器的建设

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孵化器承担了重要的角色,通过孵化器这个政策平台,推动科技企业的孵化,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结合高新区实际情况,制定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专项政策,落实专项经费,鼓励孵化器提高专业服务能力、社会化资源整合能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使高新区成为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逐步做强、做大的摇篮。大力支持东湖创业中心、创业街、软件园、海外留学生园、大学科技园等孵化器的建设发展,扩大孵化规模,提高孵化水平和质量。鼓励大学、科研院所、企业、个人来高新区投资发展各种专业孵化器。

2、完善孵化器服务功能。

以提升质量为目标,进一步完善企业孵化器四大服务功能,为在孵企业提供足够的创业场地、高速信息网络、良好生态环境的物业服务平台;为在孵企业提供孵化资金(种子资金)、信贷担保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产权交易和上市渠道、引入商业投融资机构的资金服务平台;为在孵企业提供国内外最新科技和产业信息、人力资源和市场信息的信息服务平台;为在孵企业提供会展、交流、合作、培训服务,以及与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投融资、经济技术咨询、知识产权服务、财务法律事务、市场交易、商业策划等机构连接或引入的中介服务平台。

3、创新孵化器运行机制。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探索建立孵化体系内的资源共享机制,利益分享机制、人才、项目、服务互动机制等。通过这些机制的建立,以加强各单个和各层面孵化器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整个孵化体系网络的整体功能和系统集成效应。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支助及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化运作、市场化发展”的官助民营的孵化器及其体系建设发展模式,调动社会资本投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