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打造‘世界光谷’创新策源地”的提案收悉,对于该提案我们高度重视并充分肯定,会同省委组织部、省委金融办、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市金融办、市科创局、市教育局等会办单位认真研究,积极吸收采纳提案中的相关建议部署相关工作。现将提案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 着力打造战略科技力量矩阵
东湖高新区以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打造“世界光谷”为引领,建设覆盖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应用的高水平科技力量矩阵,构筑了科技创新“四梁八柱”。
一是加快推进大科学装置建设。脉冲强磁场优化提升、作物表型组学研究、深部岩土工程模拟扰动等3个重大设施新获批列入国家建设和规划,其中,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设施项目主体工程、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优化提升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国家作物表型组学研究设施项目可研报告获批。高端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武汉先进光源研究中心和磁约束氘氘聚变中子源预研装置3个重大设施列入省级规划,其中,高端生物医学成像设施进入实验室环境施工,武汉先进光源研究中心项目已完成项目初步设计和概算初稿,磁约束氘氘聚变中子源预研装置已完成项目可研报告初稿。
二是加快构建高水平实验室体系。东湖高新区已构建1家国家实验室、1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和6家湖北实验室的高水平实验室体系。其中,汉江国家实验室已明确科研总部开工建设。1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优化重组。6家湖北实验室建设初见成效。光谷实验室研制光电转换效率世界记录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珞珈实验室布局攻关北斗导航和智能遥感方面核心技术,牵头1项省“尖刀”技术攻关项目;东湖实验室两型重大科学装置加快建设,完成28米高速磁悬浮试验平台、1:5缩比引导水洞、新能源船舶综合电力系统试验平台等16个科研平台建设;江城实验室先进封装综合实验平台项目落地建设。九峰山实验室积极布局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技术,建成7条特色工艺线的量产级研发工艺平台,工艺线在研项目126个,牵头湖北省尖刀项目,取得6寸碳化硅沟槽技术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下线全球首片8寸硅光薄膜铌酸锂光电集成晶圆。时珍实验室挂牌成立并开展老年治未病筛查和中药新品种研发。
三是加快培育科技领军企业。支持华工科技整合集团资源加大研发投入组建华工中央研究院,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企业竞争力;与华大集团共同筹建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力争打造出高效联动的多组学创新科研平台和示范性创新人才培育平台;从加强服务保障、加大资金支持、优化政策供给、加强人才引育等方面支持华中数控等单位开展工业母机研发。
二、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对接融合
一是加强产教科融合。东湖高新区积极与在汉高校院所联系互动。2023年,东湖高新区与华中科技大学签署战略框架协议,合作共建光谷集成电路创新平台联盟,在未来5年支持华科大不超过50亿元,用于开展争创国家实验室、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打造国家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引进培育高端人才、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东湖高新区与武汉大学合作共建量子院、武汉光源等项目,与中科院自动化所合作共建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合作共建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引进高校院所高水平团队,促进产业发展。
二是推动以用为导向的“四链融合”。围绕“以需定供、风险共担”工作思路,在全省范围加快建设以用为导向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目前,天网平台入驻企业突破3.1万家,上线17个市州专区,市州创新供需线上发布、撮合对接、专区管理,创业服务、金融服务、智能匹配等功能加快完善。同时,东湖高新区推动武汉市光通信、激光、新一代信息网络3个优势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与稳定配套联合体成立,组建3个产业的“双联合体”,以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创新发展。
三、 加快推进产业创新生态网络建设
一是加快完善产业生态网络。东湖高新区率先形成了全国首个光电融合工业体系,涵盖“光电材料-光电芯片-光电器件-光电模组-光电设备”全链条。近年来,东湖高新区依托武汉“1+8”城市圈,围绕玻璃基板、减薄镀膜等细分领域产业链,建设22个产业共建园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打造一小时配套圈。积极开展畅通市场循环系列活动,组织供需对接会20余场,鼓励链主企业开放资源,开展中小企业新产品首试首用,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卡位入链,与链主企业协同发展。目前东湖高新区内近千家企业开展了本地化采购,采购金额超20亿元,构筑起14家单项冠军企业、15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5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优质企业群落,建立起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生态。以光谷为核心的武汉光电子信息集群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二是加快构建区域创新网络。目前,省内已有黄石、荆州、黄冈、咸宁、鄂州、荆门、天门等7个城市在东湖高新区布局建设了“科创飞地”。“光谷第九园”—光谷黄冈科技产业园正式运营,并举办“桐汇黄冈,产能共促”光谷青桐汇活动,打造武鄂黄黄一体化建设新样板。成立光谷科创大走廊孵化服务联盟,组织鄂州、黄冈、咸宁等都市圈的9个项目在高新区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签约。组织7家离岸科创园工作人员到高新区优秀创孵载体参观学习,搭建都市圈项目孵化、科技成果转化交流平台。
三是加快构筑国际合作网络。东湖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积极链接全球,在硅谷、波士顿、伦敦、比利时建有一批双创平台,带动企业在50多个国家建设海外研发生产基地。目前中欧班列(武汉)设立跨境运输线路50余条,通过海、陆、空、铁多式联运外贸通道,初步形成了“联通欧洲、覆盖中亚、衔接日韩、连接东盟”的国际服务网络,推动企业产品出口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业务覆盖全球40亿人口。为进一步联动国内外产业优势地区,东湖高新区积极组织区内企业参加进博会、广交会、德国慕尼黑光电展等国际性展会超100家次,接待法国大使馆、英国驻武汉总领馆等11个国家地区、24个外事团组、400多人次外国政要和友好人士的来方交流。
四、加快完善要素资源保障机制
一是加快汇聚高层次人才。东湖高新区持续开展“3551光谷人才计划”,实施积分制、举荐制、“光谷招贤榜”,发布光谷人才卡。目前,东湖高新区已集聚诺奖得主 4名,中外院士71人,武汉英才274名,“3551光谷人才计划”专家3447人,吸引和君咨询、海仕德、美世中国等30余家知名机构入驻。在上海、深圳、新加坡布局建设3家“光谷驿站”,支持企业就地引才用才,累计服务10余家企业向外发展。
二是加快促进科技金融结合。按照“招资金、招机构、招项目”三管齐下的工作思路,聚焦集聚金融机构、募集项目资金、资本促进招商等重点工作,充分发挥资本“滚雪球”效应。东湖高新区已集聚银行机构124家,其中科技支行30家,是全国科技支行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各类保险主体66家;证券公司28家;股权投资机构535家,私募基金管理人193家;融资租赁公司70家,小额贷款公司16家,担保公司9家,金融后台21家。已落地湖北长江直投基金、高柏未来产业投资基金等8支基金、1家QFLP通瀛基金1500万美金外资基金到资。高新区科创金融机构(含股权投资)总量近1100家,各类金融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融资服务,初步形成与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相匹配的科创金融机构体系。
三是加快优化政策体系。东湖高新区主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出系列创新举措和支持政策。2024年东湖高新区出台加快“世界光谷”建设的政策措施,按照“源头创新—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新兴产业—科技金融”等全过程、全要素创新链条,从11个方面提出30项具体支持政策。围绕“高效办好一件事”,优化“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跨域通办”事项,率先推行工业用地“先租后让”模式,颁发“分段施工许可证”,大幅降低企业拿地成本。深化“一业一证”“证照分离”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企业总数达13.5万户,市场主体突破20万家。
四是加快营造生态文化。东湖高新区积极打造武汉光博会知名展会品牌,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2024年武汉光博会吸引包括西门子、ABB、施耐德等来自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以色列、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世界500强企业和机构参与。东湖高新区支持打造光谷青桐汇、3551创业大赛等创业赛事路演活动,常态化引进人才和项目来光谷创业落地。2024年已举办3551创业大赛路演活动4场,88个项目参加路演,其中46个项目获奖后落地在东湖高新区。截至目前,光谷青桐汇已累计举办130多期,路演项目超过1300个,参与投资机构近1500家,观摩人数达30万人,项目累计融资超200亿元,成为华中地区最具品牌影响力的创业资本对接分享平台,模式被复制到中国多个城市。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