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湖高新区交通系统优化与拥堵治理对策建议已收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高新区交通对外主要依靠环线和高架转换,对内通过“三纵三横”道路连通。2024年辖区主要干道流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目前在途车流日平均达56.87万辆,同比增长8.43%;根据交通运行情况看,2024年1-6月份高新区高峰拥堵延时指数为1.65,与2023年同比持平。
一、拥堵成因
1、交通流过于集中,由于进出通道不足,通行需求远大于通行能力,导致进出流量集中,供需矛盾突出,如雄楚高架高峰时段(7:30—8:30)流量达11034pcu/h,超过设计通行能力的31%,而平峰时段(13:00—14:00)双向流量为5296pcu/h,仅为高峰时段的48%。
2、潮汐出行引发交通拥堵,前期,交管大队向东湖高新区学校、园区、企业等相关单位在职员工共发放2万余份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得出,46.27%的职工居住在洪山区、11.96%的职工居住在东湖高新区、21.9%的职工居住在江夏区、19.87%的职工居住在武昌、汉阳、青山、江岸、经开、硚口、东西湖、江汉、黄陂等城区,居民、车辆跨区出行比例高。
3、公交服务待优化,东湖高新区常规公交覆盖率不足,主要分布在光谷大道、关山大道、高新大道等骨架道路上,存在北多南少、线网布局不均、最后一公里无法打通等问题,对市民吸引力不够。据统计,有65%的员工选择自驾车出行或出租车、网约车出行,其中自驾出行为所有出行方式首选。
4、微循环不畅,部分居民区(如汤逊湖片区、龙城路)出口通道不足,导致早晚高峰集中出行时,交通通行效率低下,拥堵情况较为突出。
二、相关工作措施
(一)持续提升东湖高新区市政道路建设标准,优化区域道路通行条件。截至2024年7月,东湖高新区范围内规划综合交通路网总长度约1400公里,规划路网密度7公里/平方公里,已建成道路长度约1036公里,建成率达74%。目前,东湖高新区已验收通车市政道路项目20个,完工待验收市政道路项目42个,在建市政道路项目57个。
(二)优化公共交通一体化运营网络体系,提升公共交通出行环境。 一是打造以常规公交为基础、轨道交通为主体、定制公交补充的多元交通网络,实现各种交通方式有机衔接和“零距离”换乘。目前,东湖高新区运营公交线路共有64条,其中跨区46条、区内18条,运营总里程超1000公里,区内线网总长超660公里。公交站点约1000个,站点500米范围建设用地覆盖率约70%。
二是系统推进公交与轨道交通无缝衔接。东湖高新区现有地铁2号线南延线、11号线东段一期、19号线3条地铁线路,运营总里程为56.4km,设站27座,地铁站点100米范围内公交站点覆盖率为97%。同时,为加强地铁与公交接驳,东湖高新区建设局制定《武汉市轨道交通19号线一期工程东湖高新段配套公交优化调整方案》,并于2024年1月印发实施,优化公交线路7条。
三是延伸服务供给,持续推进公交线网优化,大力发展定制公交,丰富线路运营方式。东湖高新区建设局成立优化公共交通线网布局及运营组织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东湖高新区优化公共交通线网布局及运营组织工作清单》,明确线路优化调整内容及时间节点。截至目前,已优化调整公交线路25条,优化站点59座,开通未来科技城和省妇幼光谷院区等企业园区接驳定制公交14条,开通运营东湖保税区公交场站至城花中心“挂表拉铃”公交751路,每天7:20-19:40时间段实行挂表运营。通过实现精准出行、“掐点”乘车,从而缩短乘客候车时间,提高公交运营效率和提高乘客满意度。有效确保东湖高新区公交线网重复系数低于3,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不低于60%。
(三)强化道路交通管理,提升交通组织能力。一是优化信号配时。根据交通流变化及季节变换规律,上半年,东湖高新区交管大队组织对南湖大道民族大道、雄楚大道关山大道等175处路口的信号配时进行调整,全天划分早高峰、平峰、晚高峰、晚间、深夜等多时段控制。东湖高新区交管大队根据道路运行情况,对光谷大道(新玉路至关南园一路)、高新二路(湖口路至光谷四路)等十条路段进行绿波控制,相关路段通行效率提高约5.2%。
二是完善匝道控制。以光谷大道高架(喻家山北路至三环线段)为例,光谷大道高架全长6.2公里,为我区唯一一条南北走向的快速路,早高峰北向南流量达每小时6116辆,晚高峰南向北流量达每小时5968辆;针对光谷高架拥堵特点,在喻家山北路合流匝道和三环线合流匝道,采取“滴水式”放行,控匝道、保主线,提高光谷高架高峰时段通行效率。
三是精细化组织交通。根据道路流量变化情况,对11个路口的交通组织进行优化,对67处路口放行方式进行调整;结合路口通行情况,实施一路口一方案。
四是加大警力投放。东湖高新区交管大队每天设置固巡岗位140个,加强早晚高峰重点道路疏堵保畅,如在三环线及周边道路设立固定岗位16个,巡逻岗位6个,投入警力22人,强化三环线及周边道路疏导;同步加强视频巡查,确保主干道发生的交通案事件5分钟到达现场,减少对交通的影响。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加快区域市政道路建设。东湖高新区将根据湖北省“一主引领”区域发展布局,全面推进武鄂“交通同网”项目建设规划,加快构建武汉城市圈综合交通网;完善微循环路网建设,打通断头路,全面提升城市道路通行能力。
(二)推进公共交通行业优化。轨道交通方面,持续对接11号线东段二期工程项目,目前11号线东段二期工程全线正在进行车站及区间盾构施工,部分车站及区间已基本完成,受工程建设条件影响,所有站点预计将于12月底前完成,东湖高新区将围绕线路走向持续优化沿线公交线路走向,加强与地铁11号线各站点公交接驳。
公交方面,一是加快建立完善多功能智能化电子站牌。东湖高新区公交候车亭品质提升一期工程已启动建设,该项目涉及64条公交线路,874个公交站点。其中,拟新建候车亭160座。新建设的候车亭将全面配备智能电子站牌,实时发布到站信息,明确乘客候车预期。二是推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协同发展,拓展智能公交应用场景。东湖高新区拟投资10亿元对“一区三园”范围内近300公里道路进行智能化改造。目前已完成133个路口的智能改造工作,约100公里智能网联道路智能化改造建设。道路位于花山、左岭、中心城及光谷科学岛片区,覆盖面积约84平方公里。同时,为丰富智能网联应用场景,已协调光谷交通和公交集团开展智能网联公交改造项目建设。三是继续推进定制公交进园区、进社区工作,通过定制公交完成市民公共交通出行“最后一公里”接驳工作。
高速公路方面,一是武汉市至黄石阳新县高速公路(简称“武阳高速”)全线建成通车,实现武汉至黄石车程缩短至40分钟,同时助力长沙、武汉、南昌3小时高速交通圈加速形成。二是预计2024年完成四环线(东湖高新区内)改造工程,建成后有利于改善东湖高新区交通出行及快速过境条件,促进沿线开发与产业发展,东湖高新区建设局持续做好相关配合对接工作。
(三)落实重要堵点交通治理。东湖高新区将根据目前交通情况,积极推进对部分重要堵点路段进行改造。(1)拟将渔帆路(双向两车道)向三环线延伸,连通三环线南段下江夏大道车辆从该处绕行江夏大道,汤逊湖片区车辆从渔帆路上三环线,减少汤逊湖片区交通拥堵。(2)对三环线周边重要堵点关山大道大学园路路口进行优化改造,拟将路口东侧地面辅道进口拓宽10米,增设直行车道、右转专用车道;对南侧拓宽2.5米,设置非机动车道,缓解进入环岛交通拥堵;将桥下掉头车道提前,减少对直行车辆的影响。(3)同步优化慢行交通体系,拟对关山大道南湖大道路口行人、非机动车立体过街设施进行优化,减少非机动车和行人对主干道的交通干扰,缓解路口早晚高峰交通压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