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强化建议案主办单位责任担当,以办理1号建议案为契机,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全力推进武汉新城建设,加快打造“世界光谷”。办理情况如下:
一、各方全力推进
一是市委市政府高度支持。市委主要领导亲自领衔督办1号建议案,对建议案办理作出明确要求。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建议案办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由陈劲超副市长牵头领办,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主办,市发改委等28家单位会办,高效推进建议案办理工作。
二是市政协高位指导。市政协常务会围绕建议案开展专题协商,形成51篇调研报告及《主要意见和建议》,指导办理工作。市政协刘丹平副主席召开专题会,多次赴武汉新城实地调研推动建议案办理。
三是办理单位高效推进。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建议案办理实施方案,明确6个方面24条具体举措。建议案办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月调度进展,两次召开专题会开展督办,印发40期简报,统筹推进各办理单位工作落实。
二、办理工作成效
(一)围绕创新体制机制的建议,我们健全武汉新城建设的多维度支持机制。一是健全简政放权、跨市协同的工作推进机制。武汉新城省指挥部、市推进工作专班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推动规划审批权下放,支持东湖高新区自行批复武汉新城范围内的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协调解决川气东送管道迁改等38项具体问题。市政府国资委推动武汉新城投资发展公司成立方案获批。东湖高新区与鄂州市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举行6次互访协商,共同完成产业协同发展、交通硬联通等8项跨市重点工作。二是健全优先保障、政策倾斜的项目建设机制。优先把武汉新城重点项目纳入国家和省市政策支持清单,35个项目通过专项债审核,获批资金额度218.4亿元,目前25个项目已发行专项债券77.7亿元。统筹推进武汉新城六大片区起步区建设,132个重点项目加快实施,武汉新城从单轴启动转向全面发力。三是健全特事特办、企业主体的人才保障机制。开通顶尖人才、特殊人才快速认定支持通道,特事特办支持武汉新城企业招募高端人才,服务企业引进2名顶尖人才,5名湖北卓越工程师,120名“武汉英才”。支持企业自主评审职称,4家企业获批正高级职称自主评审权,5家企业获批副高级职称自主评审权。
(二)围绕做大做强产业集群的建议,我们因地制宜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一是经济发展高开稳走。武汉新城和世界光谷建设引领东湖高新区产业加快升级、项目加快落地、投资加快见效,推动经济发展走出低谷、重回“快车道”,前三季度全区GDP同比增长10.1%,1-11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7%,成为省市名副其实的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二是光电子信息产业提质增效。深入开展三色图精准招商、中小企业雁阵行动,扎实推进光通信、存储器、新型显示、软件等细分领域发展。集成电路领域新增投资超1200亿元,数据通信产业国内市场占有率突破40%,新型显示产值突破400亿元,软件产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迈上5000亿元大关,连续5年获评五星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三是生命健康产业开花结果。以构建国际一流的数智病理产业链为突破,积极抢占高精尖产业制高点。11个创新药获批上市,朗来科技、友芝友生物分别签署180亿元、10亿元独家许可与合作协议,成为全省创新药交易史上金额之最,125个二类以上医疗器械注册,生命健康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元。四是新赛道产业积厚成势。新能源智能网络终端产业加快布局,小米智能大家电制造基地开工,蔚来能源全球总部、亿纬锂能等重点项目落户;北斗、高端装备产业稳步提升,中科院小型铷原子钟实现小规模量产,多次刷新世界纪录,武汉新城公交车北斗应用普及率高达99.3%。五是未来产业定向突破。立足国家定位特殊、武汉科教特长、光谷产业特色“三特”原则,聚焦标志性产品和企业,围绕投资和场景两大关键,建立稳定投入机制,实施风险补偿和定向激励,突破性发展6G、人形机器人等产业。目前丁汉院士团队已开展人形机器人整机研制,光谷机器人生态创新中心已启动建设。
(三)围绕筑牢科创基础的建议,我们以用为导向建设重大创新平台。一是以用为导向的科创供应链平台建设加快见效。持续健全以需定研、供需对接、用户主体、政企共投、风险共担机制,以线上线下融合汇聚生产和服务要素,在深圳、比利时建设离岸创新中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目前平台已入驻企业5.5万多家、完成供需对接9000余项。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科创供应链中心时充分肯定平台建设成效,高度评价平台解决了科技创新“点菜的不吃饭,吃饭的不买单”的难题,并指出“每次到湖北都能看到一些新东西”。二是建制化战略科技力量矩阵加快建成。汉江国家实验室科研总部如期开工建设;深部岩土大科学装置主体结构封顶,脉冲强磁场优化提升项目开工建设,作物表型组学设施启动建设,武汉新城大科学装置集中度位居全国前列。6家湖北实验室建设成效日益显现,其中江城实验室建设了国内首个先进封装综合实验平台。三是领先领跑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涌现。落实“尖刀”工程和“揭榜挂帅”机制,推动科技攻关更加突出应用导向。长飞自主研制“空芯光纤”,创下多项光通信传输世界纪录;衷华脑机全国产自主可控脑机接口“中国芯”首次在患者体内测试;长江存储闪存芯片全球领先、G5代实现量产,成为半导体领域“国之重器”;全球首片8寸硅光薄膜铌酸锂晶圆、全球首款65英寸8K印刷OLED曲面显示屏等关键技术世界领跑;光谷企业参与的6个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
(四)围绕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建议,我们借势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一是借势自贸区提升战略,加大改革力度。全省率先开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累计落地外资基金2000万美元。自贸区新增改革创新成果26项,累计达到130项,东湖综保区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A类综保区。二是借势国际自由贸易航空港建设,补齐通道短板。推动光谷货站建成投用,实现与花湖、天河两个机场的航空安检前置,缩短综合物流时间超6个小时,降低物流成本超20%,补齐了光谷不临空不临港的短板。三是借势湖北国际贸易数字化平台,助力企业“出海”。积极推进湖北国际贸易数字化平台东湖高新区专区建设,全区新增开口企业近200家,是年初目标的2倍;获批外经贸提质增效示范区,支持29个外向型项目建设,全区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2000亿元、同比增长35.8%,总额占全省比重超过30%。四是借势国际性盛会,提升全球吸引力。高标准举办5G+工业互联网等国际性盛会,九峰山论坛吸引全球10个国家200家企业参展,光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大会线下参会专业观众近4.7万人次。常态开展“境外专家湖北行”“光谷世界行”等高层次人才交流活动,累计接待外事组团33批,同比增长50%。
(五)围绕激发城市活力的建议,我们跨越式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一是高位嫁接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实施“新校即名校”战略,推动公办民办学校竞相发展、基础教育和国际教育齐头并进,去年以来新投用中小学8所、新增学位超1.3万个,新开工武汉新城实验高级中学等学校3所,初步形成华师系、华科系、育才系、外校系名校矩阵;新建成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增床位400余张,市三医院武汉新城院区等3家大型医院主体结构封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光谷国际社区主体结构封顶,明年建成后将容纳约4000名国际人才居住,引入国际医院、国际学校等高端品牌机构,打造光谷的“世界客厅”,推动类海外环境大幅优化。二是高端引领城市人文品牌塑造。统筹谋划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赛事活动,不断提高世界光谷的显示度,世界斯诺克武汉公开赛、光谷马拉松等重大体育赛事轮番举办,武汉网球公开赛时隔四年焕新开赛,生态大走廊空轨旅游热度高位不减,“看武网、坐空轨”成为光谷文旅新品牌。三是高质服务赋能营商环境优化。积极推进全省营商环境先行区试点,深入开展“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活动,常态开展早餐会、恳谈会,面对面服务企业,累计解决企业问题近700项,有力促进企业集聚发展,今年全区新登记企业超2.6万户,总数突破15万户,创历史新高。
(六)围绕营建绿色宜居新城的建议,我们践行“两山”理论推进绿色发展。一是理水营城。充分发挥武汉新城一半山水一半城的资源优势,深入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完成玉龙河整治以及梨山、玉屏峰、二龙山自然修复,深入推进豹澥湖流域水环境、九峰溪排涝通道综合整治工程,建成南湖、汤逊湖等7座流域水质自动监测设施。二是以绿美城。推进园林绿化建设,新改建绿地154公顷、绿道建设8.9公里、林荫路8.64公里,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新增民用建筑设计、竣工绿色标准执行率均为100%,未来公园、花山河公园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加快推进,武汉新城山水画卷不断展开。
三、下一步工作
虽然建议案办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对照省市要求、社会各界的期待,武汉新城和世界光谷建设仍有待提速。下一步,我们将紧盯目标定位,凝聚社会合力,加快把武汉新城打造成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主引擎。
一是坚持规划统筹、统筹规划。科学谋划东湖高新区战略规划,精心制定“十五五”发展规划,研究实施建设世界级创新策源高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全国科创金融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中国式现代化宜居湿地城市样板三年行动计划,确保挂图作战,清单化推进。
二是推动政策赋能、资源汇聚。强化政策资金争取,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特别国债、专项债等资金支持。拓展多元融资模式,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引入有实力的央企、省属企业、市属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参与投资建设。
三是强化功能引领、项目支撑。统筹推进61个省级重点项目、267个亿元以上项目加快建设。围绕武汉新城功能所需,再谋划一批重点产业、科技、基础设施等项目,以源源不断的重点项目,推动武汉新城加快建设,世界光谷攀高向新。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