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设区域更广、富有创新引领功能的高科技创新示范区
一是发挥产业辐射带动效应。东湖高新区积极发挥政策、产业、资本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与黄石、黄冈、鄂州等地合作共建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大健康产业园,吸引集聚华星光电、华工激光、人福医药等龙头企业落地重大项目。以“光谷科创大走廊”为核心,联动武汉、鄂州、黄石等城市,形成“研发-制造-应用”一体化产业链布局。二是强化推进区域协同。目前省内已有黄石、荆州、黄冈、咸宁、鄂州、荆门、天门等7个城市在东湖高新区布局建设离岸科创中心,其中,黄石、黄冈、荆州、咸宁、天门均已开园,带动近千家企业跨区域协作,实现政策互通和资源共享。三是拓展自贸区国际合作。依托高新区、自创区、自贸区三区叠加的制度优势,支持区内重点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升级出台新版“外资十条”,从资本金、贷款利息、人才等多个维度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做好外资项目政策支持,强化服务保障。
二、建设政策更活、政府管理持续变革的创新示范区
一是持续推进自贸区改革创新。推行“四办改革”、“一业一证”等举措,大幅提升行政审批效率。实施跨境保税自提、加工贸易集中作业改革等便利化通关改革,显著提升通关效率。建成全国首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内的科研通关平台、全省最大的保税仓储及查验平台,优化特殊物品通关流程。打造国际化创新环境,设立全国首家外商独资知识产权机构、唯一知识产权交易所,推出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强化海外人才引进。二是全面落实惠企政策。出台高端创业“新四军”、硬核科技、高企十条、瞪羚十条、数字消费十条等产业政策,全面支持企业发展壮大。三是构建高层次人才集群。在往期人才政策基础上修订优化出台《关于光谷3551人才专项政策的实施办法》(武新管〔2025〕7号)等3项人才政策,新设面向卓越工程师、海外人才的支持政策,优化各类别人才支持政策,着力吸引顶尖科学家,集聚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等高层次人才,高质量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方阵。四是完善“揭榜挂帅”机制。依托《东湖高新区“揭榜挂帅”项目实施办法》支持企业研发创新,累计完成三批“揭榜挂帅”项目立项,进一步促进企业研发投入。五是强化基础创新能力。依托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网联汽车、激光、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头部企业组建联合实验室,支持企业规模做大、创新能力做强并推动成果就地转化。2024年首批武汉市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10家,7家来自东湖高新区。
三、建设服务更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的创新示范区
一是实施高成长重点企业培育行动。挖掘潜力企业精准培育,建立重点企业支持清单,因企施策,分层分类打造企业矩阵,支持头部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做大做强。2024年度认定的549家光谷瞪羚,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32.8%。打造国内首个瞪羚企业高端服务平台——光谷瞪羚塬,为企业提供覆盖成长全链条的服务。建立独角兽、潜在独角兽、种子独角兽企业培育库,实施梯度培育计划,培育形成8家独角兽企业。二是发挥政府引导基金杠杆作用。依托光谷创投引导基金一期、二期以及合伙人引导基金,建立科学的遴选机制、完善的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投融资效率,推动优秀创投资本加速聚集光谷。三是为企业提供精准一站式服务。上线“光谷i企”企业服务线上综合平台,集政策匹配、资源对接、服务通道三大功能为一体,为企业提供普惠、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依托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完成供需匹配超过1.2万项,企业访问对接科创资源超过1100万次。
四、建设高新技术不断迭代、产业集聚效应充分释放的创新示范区
一是发挥链主企业引领作用。挖掘链主企业潜能,推动链主企业再投资,相继落地武汉新芯三期、蔚来能源总部二期、小米智能家电制造基地等一批百亿工业项目,推动华星、天马增资扩产,布局下一代印刷显示及车载OLED产线。成功引进中科飞测、东方晶源、广钢气体等多个重点产业链项目。二是组建产业链工作专班。根据重大投资项目、链群关键项目推进需求,组建重大项目和重点产业链招商专班,包括半导体专班、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专班、生命健康专班等。三是形成鸿蒙生态“虹吸效应”。围绕华为鸿蒙生态引进全国第三个鸿蒙生态创新中心,推动攀升、宝达龙等一批鸿蒙软硬件生态企业聚集。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