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   无障碍浏览   |   长者专区   |   ENGLISH   

东湖高新区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0665号提案的答复

  • 2025-08-04 15:35
  • 来源: 办公室

(一)关于“理顺区域关系,对标相关规划加强市属流域综合治理”的建议

我区严格对标《武汉新城规划》《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湖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推进方案》《武汉市湖泊综合治理方案》《武汉市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方案》等省市区多级规划要求,以流域系统治理为核心,推动跨部门、跨层级协同。在顶层设计层面,编制完成《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排污口设置布局规划》《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排水防涝专项规划》《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污水收集与处理专项规划》等专项规划,并于2025年新批复《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现代水网规划》《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再生水专项规划》,形成多层次规划支撑体系。在跨区域协同方面,重点围绕梁子湖等跨地市流域及市级重要流域,严格落实《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目标要求,理顺与旧城、邻城关系,建立区域合作协助机制,促进流域综合治理统筹发展,针对牛山湖、豹澥湖等重点湖泊,建立“周监测、月分析、季评估”水质管控机制,2024年以来辖区9个湖泊水质持续稳定达标。全力确保2025年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初见成效,为武汉新城引领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基底。

(二)关于“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配合”的建议

我区构建“1名河湖长高位统筹+1名港渠专员系统推进+N个责任单位协同落实”的“1+1+N”协同治理责任体系,健全“牵头部门统筹、责任部门落实、多方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压紧压实各部门单位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主体责任、行业监管责任与协同配合责任。

具体治理措施方面,严格落实“流域统筹、区域协调、系统治理、标本兼治”原则,以“九水同治”为抓手强化河湖精细化管护:一是强化陆域源头管控,链式排查“排口-管网-地块-厂站”雨污体系,完成问题排口清污分流与地块整治;二是聚焦水域综合治理,通过动力活水提升水体循环能力,依托植物净水构建生态净化屏障,实施生态补水与湿地净水联动,形成立体净化体系;三是构建水陆协同支撑体系,建成覆盖水质、水位、视频的监控网格,健全“水面-岸线-陆域”保洁机制并开展蓝藻巡查监测。通过水陆统筹的系统治理路径,全面提升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为武汉新城绿色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基底。

部门联动机制上,通过“日报、周调度”进度管控强化过程管理:各责任单位每日梳理进展、问题并形成工作日报,针对关键节点实施日调度;每周开展一线督导,及时解决难点堵点。同时,依托城运中心平台集成12345热线、数字城管等多部门事件数据,实现治理信息实时共享与协同处置,切实形成部门联动、多方协作的工作合力。

(三)关于“筹措项目资金,加快实施横向生态补偿”的建议

在资金筹措方面,我区积极探索新型投融资模式,研究发行政府专项债、引导优质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构建多层次、多元化资金保障体系。

一是全面对接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等上级资金,试点绿色贷款保证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产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绿色项目。

二是统筹谋划优质项目,抢抓国家对水利基础设施升级、水污染治理等领域的政策性资金支持机遇,积极争取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等上级资金,科学谋划滨湖地区污水管道专线(滨湖中路—光谷三路)工程、牛山湖3、4、5、7泵站等一批有针对性的水务项目,保障武汉新城水体水质稳步向好,严守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底线,有效提升片区污水处理能力,为武汉新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结合流域治理成效,即水质达标率、排口整治完成率研究横向生态补偿标准,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赢。

(四)关于“发挥禀赋优势,构建特色产业融合综合体”的建议

我区立足“科创+山水+人文”独特资源禀赋,紧扣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一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实施豹澥湖流域治理工程,联动九峰山、龙泉山生态屏障,构建“生态承载—科技赋能—产业升级”良性循环机制,推动光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主导产业绿色化转型;

二是以经济建设为核心,抢抓武汉新城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高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机遇,聚焦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等产业功能体系,强化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的协同联动;

三是以文化建设为纽带,打造“硬核科技体验、历史人文沉浸、潮玩业态培育”三大场景,加速中国光子塔、明楚·国潮园等标杆项目建设,培育“生态+科技”文旅融合示范区,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旅消费新场景;

四是以社会建设为支撑,创新“政府引导+国企牵头+社会资本参与”运作模式,统筹公益性设施建设、核心项目开发与市场化运营,推动“治水—造景—兴业”有机统一,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转化;

五是以政治建设为保障,依托“市-区-街-社区”四级事件流转体系及城运中心平台,整合多部门数据资源,强化跨区域、跨部门协同治理,为产业融合综合体建设提供高效能制度支撑。

(五)关于“赋能治理管理,选择适用技术和利用数字化”的建议

我区将数字化转型作为流域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抓手,系统推进“1+N”数字化平台体系建设:

一是基础平台支撑。依托东湖高新区大数据能力平台,整合环境水务局智慧水务数据,含排口监测、水质指标等核心要素,构建全域数据资源池,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与动态更新。

二是场景化应用落地。城运中心防汛排涝场景(建设中)集成内涝风险预警模型,形成“监测—预警—处置—复盘”全流程闭环;低空共享无人机平台(建设中)配备186架无人机及AI智能识别算法,自动识别水面漂浮物,提升流域治理智能化监测与处置效能。

三是空间数据服务升级。试点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融合河流水系、城市公用设施等空间数据,提供CIM(城市信息模型)空间数据服务,为流域精准治理、科学决策提供三维可视化支撑。

三、下一步计划

我区将围绕武汉新城流域综合治理与绿色发展目标,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深化跨区域协同治理

加快与鄂州、洪山区、江夏区建立联防联控机制,推动流域规划衔接、监测数据共享与联合执法,探索建立跨界流域治理责任清单,提升协同处置效能。

(二)推进数字化治理升级

持续完善“1+N”数字化平台体系,深化防汛排涝、低空巡查等场景化应用,推动智慧水务数据与市级平台对接,提升流域治理智能化水平。

(三)健全资金与生态补偿机制

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加强专项债、绿色信贷等政策工具应用;配合落实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标准,探索“水质改善奖励、超标赔偿”机制。

(四)促进产业绿色融合发展

推动生态治理与绿色制造、文旅产业融合,培育特色产业综合体,打造“生态+科技”文旅场景,助力产业绿色转型与生态价值转化。加快生态大走廊文旅项目建设,2025年重点推进龙泉书院(光谷书房)、昆虫探索基地等10个节点工程落地,2026年实现空轨沿线商业设施运营全覆盖,打造“治水—造景—兴业”的流域综合治理示范样板。

我区将以此次提案办理为契机,持续强化统筹协调,压实各方责任,确保武汉新城流域治理“2025年初见成效”目标落地,为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