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   无障碍浏览   |   长者专区   |   ENGLISH   

东湖高新区2015年工作报告

  • 2017-04-28 00:00
  • 来源: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政务网
  • 分享到


一、2014年工作回顾 

2014年是东湖示范区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开展先行先试,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在省市的坚强领导下,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和开放先导“双轮”战略,强力推进“工业倍增”,突破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加快科技新城建设,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享誉世界的“光谷”征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完成企业总收入8526亿元,同比增长31%。政府统计口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626亿元,增长17%;其中工业投资402亿元,增长15%。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140亿元,增长17%,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9亿元,增长18%。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市各区前列,为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61家,累计达832家,步入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全年申请专利1.4万件,约占全市50%;其中发明专利7000余件,同比增长25%,约占全市60%。主导制定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10项、行业标准13项。办理技术合同认定登记6732项,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119.1亿元,同比增长42%。涌现了一大批自主创新成果:全球最大容量的大数据光盘库、全球首台超重型高精度多功能复合数控机床、全球首创治疗心肌缺血新药、中国首条汽车激光拼焊板全自动生产线、中国第一根中空带隙光子晶体光纤等。 

——先行先试取得重要进展。积极推进先行先试,在行政审批与服务、科技创新、科技金融和扩大开放四方面完成38项改革事项,形成20项制度性成果,初步建立了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率先在全国实施商事登记“四证联办”,部分先行先试成果将在全市、全省复制推广。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获国务院肯定,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广实施。创业课程计入学分、允许休学创业等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得到教育部采用。推动烽火通信等7家国有企业及校办企业开展股权激励试点,为华工安鼎等5家企业提供8000多万元股权代持资金支持。 

——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光电子信息产业增长37%,完成企业总收入3679亿元;生物产业增长27%,达651亿元;节能环保产业增长18%,达935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业增长26%,达1005亿元,成为示范区第三个千亿产业;现代服务业增长35%,突破2千亿,达2179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获得有力支撑,以华星光电、武汉天马为龙头的中小尺寸显示面板产业基地加速建设;以联想为龙头的移动互联产业加速集聚;以武汉新芯为龙头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加速布局;同时,工业机器人、3D打印、跨境电商等新兴产业加速培育。 

——企业培育成效明显。示范区已形成小微企业加速涌现、“瞪羚企业”快速成长、领军企业不断壮大的企业生态体系。全年新注册科技型企业4293户。新增10亿元以上企业11户,总数达72户;新增亿元以上企业35户,总数达366户。新认定“瞪羚企业”206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65家。新增年纳税千万元以上工业企业35户,总数达201户;新增纳税过亿元以上工业企业4户,总数达10户。领军企业迅速壮大,联想武汉基地产值增长112%,全年达311亿元;中石化石油工程机械公司产值增长357%,全年达77亿元;邮科院、人福医药、武汉天马、凡谷电子等保持高速增长。 

——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增长21%;外贸出口54亿美元,增长18%,外贸出口占全市40%、全省21%。邮科院、长飞、武汉新芯、联想等海外市场销售收入增长40%以上,光谷北斗公司的北斗系统已推广到泰国、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2014年光谷企业境外投资项目达23个,投资总额7.32亿美元,同比增加165%。会展、翻译、医疗等服务业向外资开放。启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华中首个特色保税展示交易平台正式运营。建成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贸易平台4个。成功举办“光博会”、“华创会”,协办WTA武汉网球公开赛,光谷海外影响力显著提升。 

30年的发展,高新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科技部公布的全国114家高新区排名中,东湖示范区连续两年综合实力居全国第3位,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居第2位。在同济大学2013年482家国家级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竞争力综合排名中,东湖示范区位列第4,排名较上年前进2位。 

2014年,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大胆改革创新,扎实推进示范区建设 

在“政策特区”方面。《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通过省人大常委会表决,以法规形式固化了高新区30年改革创新经验,为示范区先行先试提供了法律保障。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等4所高校入选国家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试点(全国入选14所)。出台“光谷创业十条”。获批有限合伙制创投企业所得税优惠等三条财税政策、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等两项试点。启动示范区“一区多园”工作,推动“大光谷”板块协同发展。 

在“人才特区”方面。完成第七批“3551光谷人才计划”工作,新增“3551光谷人才计划”178人,累计达772人;新增在企业工作的博士1100人,总计7000多人。修订出台《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3551光谷人才计划”暂行办法》,创新人才评审机制,设立1亿元的光谷人才投资基金,资助方式由无偿资助改为“无偿资助+股权投资”。新建美国硅谷、洛杉矶人才工作联络站,海外联络站总数达8个。 

在“资本特区”方面。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光谷联合、长飞光纤在香港上市,示范区上市企业达34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24家,总数达49家;新增四板市场挂牌企业15家,总数达351家。金融机构加快集聚,碳排放交易中心正式开业,高新区要素交易所达9家,业务交易量累计超过3500亿元;新增科技支行2家,总数达16家,示范区成为全国科技支行最密集的区域;新增股权投资类机构65家,总数达320家,资本总量262亿元。加强科技信贷工作,引导金融机构开展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创新性融资260多亿元,惠及2000多家企业;启动“萌芽贷”工作,为初创企业提供融资渠道;成立科技金融服务中心,高新区入围人民银行小微企业信用建设试验区(全国仅三家高新区入围)。 

在创新创业平台方面。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落户光谷。示范区获批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试点。导航与位置服务工研院开工建设、资源环境工研院一期封顶,光电工研院完成企业化改制,海洋装备工研院、智能装备工研院完成企业化注册,累计6家工研院正式运营,转化科技成果近1亿元。新增省级创新平台26家,总数达284家。新成立光谷工业机器人等5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总数达43家。新组建生物技术、创赢咖啡、跨境电商等11家孵化器(加速器),总数达44家,新增孵化面积54.5万平方米,总面积达35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超过3200家。引进腾讯武汉创业基地、阿里云移动互联孵化器等新型创业平台。加快实施“青桐计划”,全年举办12场“光谷·青桐汇”活动,累计融资达5.06亿元,形成铺天盖地的创业局面。300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团队)入驻大学生创业特区。联合央视推出《寻找光谷创业榜样》,光谷创业者在中国创业榜样总决赛中包揽第一、二名,光谷创新创业环境在国家平台上得到集中体现和传播。承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先进制造行业决赛、黑马大赛TMT行业决赛等,示范区创新创业氛围日趋浓厚。 

(二)强化招商引资,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强力推进重大项目招商。完善招商体系,加强产业链招商,全年实际利用内外资总额348亿元,签约产业项目337个,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3个(华星光电、武汉天马二期、鲁能广场综合体),50—100亿元项目5个(圣德利、中国建筑设计产业园、华彬武汉航空园、中航通飞爱飞客小镇、中国宽带资本),世界500强项目4个。 

完善产业发展支持体系。对原有政策进行全面清理,整合规范为创新创业、人才特区、科技金融等6大类政策,新出台促进扩大开放、加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等6项政策,示范区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辅导企业申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等项目,共获得上级部门10.42亿元资金支持。集成电路产业纳入国家战略布局,启动设立300亿元“湖北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基金”。 

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移动互联网产业初步形成了包括上游的IC设计及制造、中游的显示面板、下游的智能终端在内的完整产业链。生物企业加速集聚,生物城综合实力位列全国108家生物产业基地第二。深入推进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确定第三批项目支持方案,争取第四批中央财政试点资金2亿元;加速推进光电子器件及激光产业、创新生物诊疗制剂及服务两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确定首批18个项目;深入推进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三)优化市场环境,完善企业培育和服务体系 

创新市场准入和监督方式。创新投资管理体制,内资准入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实行“四证联办”、“先照后证”,企业注册由两周减至2个工作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启用高新区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企业信息内容全面性居全国前列,实现与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联网。建立企业公示信息抽查和异常名录管理制度,完成首批919家企业实地检查。 

完善招商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制定并完善招商项目全生命周期管控服务体系和责任终身制,进一步加强对招商项目从谈判签约、报规报批、基础设施配套、开工建设、投产达产、协议执行、扩产增效等各个环节的服务和管控。在省市领导关心和上级部门大力支持下,投资160亿元的华星光电6代LTPS面板项目,从签约到正式开工建设仅用4个半月时间,再次刷新重大项目建设的“光谷速度”。 

优化企业服务体制机制。坚持“委领导分管园区、园区联系企业、部门服务企业”工作机制,继续实行企业问题周通报制度,建立企业问题数据库,实施销号制,开展“百名干部进百企”等活动,解决华为等研发机构大工业用电等一批影响企业建设运营的问题。试行“园区服务企业清单”,确保“企业办事不出园区”。强化部门联动、区外审批专题协调机制,完善重点企业专人服务、跟踪服务及督办机制,有力推进奇宏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强化安全生产教育与监管,全年未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四)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加快生态科技新城建设 

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在示范区总体规划等上位规划的基础上,有序开展法定规划、专项规划、实施性规划等5个层面共计41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编制示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示范区192平方公里用地;编制光谷中心城地下空间布局规划,促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编制公共服务设施、绿道蓝道、电力、给水、排水、天然气管网等特色性专项规划;完成示范区快速路、新型公交等规划,构建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体系;围绕城市建设需求,组织编制WTA、医学健康园等重点功能区域实施性规划,提升示范区城市功能。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功能项目建设。加快征地拆迁,完成土地移交8.4万亩,拆迁264万方。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超过190亿元。市级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完成长江大道一期路面工程、雄楚大街一期上部结构、东湖通道团山隧道主体及部分征地拆迁和三环线改造阶段性任务。区内市政配套进一步完善,新开工41条道路,续建92条道路,完成花山大道等34条道路。地铁11号线光谷段、2号线南延线、有轨电车T1及T2试验线、光谷广场综合体开工;光谷火车站完成规划设计;示范区对外交通大格局和区内立体交通格局正在形成。完成光谷国际网球中心3000座场馆改造及5000座场馆建设,15000座场馆结构封顶,光谷功能配套水平得到质的提升。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深入开展“城管革命”和“清洁家园•靓丽光谷”活动,“双创”、“大城管”工作居全市前列。拆除违建3.4万平米,新增违建为零。调整20条公交路线,开通2条微循环公交,公交出行明显改善。加大对渣土车违规行为打击力度,建立暴露垃圾属地管理原则,切实破解渣土污染、垃圾暴露等难题。在市委市政府第三届“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活动中,高新区城管局荣立二等功。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编制完成《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山体保护规划(2014-2020年)》,为区内41座山体确立了保护规划,完成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工作。开展黄龙山、二妃山、荷叶山、凤凰山等四座破损山体恢复治理,累计完成80.8万平方米修复和覆绿工作。全面启动示范区“绿色路网、绿色板块、绿色建筑、绿色社区”工程。完成市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任务,其中大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提前达到“十二五”规划减排目标。编制完成了东湖示范区低碳发展规划,实施了一批节能低碳项目。 

(五)着力加强民生保障,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不断增强民生保障能力。完成“五险”扩面净增人数132995人,实现城市“三无”和农村“五保”人员全覆盖。还建房新开工建设236万平方米,在建312.4万平方米,交付90.1万平方米。全年安排民生专项支出9.03亿元,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为高新区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文化体育等方面提供了坚实保障。加强弱势群体帮扶,向城乡低保户4520人累计发放生活补助2335万元,拨付医疗救助金1212万元。 

不断完善公共服务。编制完成《东湖高新区2014-2016学校建设规划》,新开工建设3所学校,建成4所,投入使用2所。积极传承光谷的历史与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编纂完成《武汉东湖高新区志(1984-2010)》。省人民医院东院、市三医院光谷院区投入使用,光谷同济医院一期建筑封顶。建成区级卫生信息平台。健全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向9899位老人免费发放“一键通”手机。 

不断加强社会治理。深化“平安光谷”创建,稳步推进网格化建设,加大社会矛盾排查和化解力度,社会治安满意度进一步提升。规范物业管理,清理辖区内130家物业企业,聘用市场第三方开展满意度考核。完成11家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全年破案1004起,刑事拘留723人,妥善化解群体性事件94起。重点办理危害公众安全的案件66件69人,共审(执)结案3399件,保障了示范区稳定发展。 

(六)推进制度建设,促进示范区科学规范管理 

进一步健全管理体制。出台《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政府投资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50余项管理制度,实现制度管人、制度管事。出台“行政权力和服务事项清单”、“园区服务企业事项清单”、“街道服务百姓事项清单”三个清单,启动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加快政务信息化。 

进一步强化财政管理。出台《关于改革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意见》等系列政策,规范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加大财政资金检查审计,开展购买中介服务、拆迁、干部经济责任等审计。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修订完善《区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完成示范区政府存量债务清理。全面公开部门预算及“三公”经费预决算等,接受社会监督。 

加强国有资本运营管理。发挥国有企业优势,加强融资及资金调度,有效保障拆迁还建、重大市政工程、重点产业项目和园区建设资金需求。制定出台《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等系列制度,成立高新区国资委,完善和规范国有企业重大事项决策程序,推动国资管理从管人、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凝聚着全区干部职工的智慧和汗水,承载着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在此,我代表高新区管委会,向全区广大干部、职工,向关心和支持示范区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正视不足:一是产业竞争力还要进一步提高,产业链还不够完善,新兴产业规模还不够够大,龙头企业竞争力还不够强。二是新城建设还要加快,一些园区功能配套相对滞后,水、电、路、气还不能很好满足项目建设要求。三是干事创业和担当的精气神还要进一步恢复和提升,部分干部片面理解有关政策,存在“不担当、不作为”、“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为官不易,为官不为”等局部问题。四是部门间协同配合不够,有些部门对企业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解决还不够及时,对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能拖就拖”、“能推就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配合还要加强,同志与同志之间的配合还要加强。要迎接创新全球化的挑战、适应新常态新要求,开创示范区建设新局面,大家的创新意识、担当精神和协同能力还要进一步加强。 

二、当前的形势和2015年工作思路、目标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十三五”规划启动制定之年,是武汉市GDP“万亿倍增”开局之年,做好2015年工作意义重大。做好2015年工作,首要任务是全面、准确、深入认识当前的形势,贯彻好中央和省市各项工作部署,推动示范区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当前形势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根本出路。东湖高新区长期坚持自主创新,发展特色高新技术产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驱动之路,与经济新常态的要求高度一致,与中央和省市的要求高度一致。新常态的大形势有利于进一步升华我们的发展战略,增强发展信心,强化我们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新常态给我们带来重要机遇: 

在国家层面,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扩大内陆开放和建设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战略,将为高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以及国务院推出的简政放权、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完善差异化信贷政策、健全资本市场体系、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推进科技成果“三权改革”等系列促进创新创业的举措,全面深化改革,破解了许多重大的难题和障碍,为高新区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在省市层面,省市高度重视高新区发展,将高新区作为改革、创新、开放的高地,作为“创新湖北”和武汉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中之重,在政策聚焦、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高新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在高新区层面,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先行先试工作深入推进,资本、人才、技术等高端创新要素加速聚集,特别是联想、华星光电、天马二期、华为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或投产,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特别是,我们有一支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队伍,这是高新区独一无二的比较优势。 

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挑战:一是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贸出口疲软,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生产成本上升,企业投资意愿不足。二是融资压力加大。高新区在园区建设、拆迁还建、基础配套、民生保障等方面面临较大压力。三是区域间竞争压力加大。中关村6条先行先试政策已推向全国,深圳、苏南、天津、长株潭等4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广东、天津和福建3个自贸区获批,区域间竞争更加激烈。 

(二)2015工作思路、目标 

2015年工作思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2015年工作部署,围绕高新区、示范区和自贸区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开放先导“双轮”战略,全面推进先行先试、扩大开放、自主创新、新兴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加快示范区建设步伐。 

2015年主要目标:高新区要争当排头兵,以“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制定2015年工作目标,主要经济指标要好于、快于、优于全国前五位高新区平均水平和全市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分别高于全市2个百分点,确保完成“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 

具体经济指标如下:力争企业总收入突破10000亿元,增长30%。政府统计口径,规上工业总产值2313亿元,增长15%;规上工业增加值687亿元,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737亿元,增长17%;其中工业投资480亿元,增长20%。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164亿元,增长16%;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8亿元,增长14%。招商引资总额452亿元,增长30%;其中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增长18%,合同利用外资增长1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增幅超过全市平均增幅。 

三、2015年主要工作 

2015年,全区上下要紧紧围绕“企业总收入突破一万亿”总体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开放先导 “双轮”战略,按照“好于、快于、优于”三个要求,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主要工作。 

(一)全面推进各项改革,以改革促发展 

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是高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是高新区的“自我革命”,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形成行政审批改革的“光谷样本”。一是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成立行政审批服务局,启用行政审批专用章。将内设部门行政审批职责全部划转到行政审批服务局,双重管理和垂直管理部门先实行审批职能归并整合,实行集中审批和现场审批。二是全面推进行政审批流程再造与创新,全面实施企业设立“一口式”、产业项目“一体化”和政府投资项目“一条龙”等行政审批方案,创新社会事项审批流程。三是实现审批“公开透明”,切实推进行政审批的信息化、标准化和规范化,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企业设立和项目审批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无偿帮办专业化服务。四是着力推行政务服务综合能力提升工程建设。要做好行政审批服务局挂牌和新政务中心投入使用的各项具体工作,尤其做好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建设和行政审批网上办公系统建设工作。在此基础上,加强园区服务企业、街道服务百姓的政务服务分理中心建设。继续完善高新区“三条线”管理体系,推进行政审批权力、园区服务企业、街道服务百姓“三个清单”实施。建立权力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坚持放管结合、减简并行,不断调整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清单。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规范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发挥法治对改革创新的引领和规范作用,用法治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护航。全力做好《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深刻认识和理解《条例》颁布实施的重要意义,制定实施细则,依法全面履行职责职能,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依法推进行政审批与服务、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科技金融、扩大开放等先行先试工作;用《条例》保护改革者,激励创新者。出台《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重大决策程序规定》,健全依法依规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让干部善于在规范和监督下干成事。 

全面推进财政改革,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财政管理。认真贯彻落实新的《预算法》和国务院有关预算制度改革、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清理规范优惠政策等系列文件精神,抓紧修改相关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全面规范高新区财政预算管理工作。2015年高新区初步安排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75亿元,其中保障民生事业9.3亿元,支持产业发展46亿元,基本建设及城市维护8.8亿元。开展高新区税收等政策清理规范工作,规范和完善政策体系,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建立规范的举债融资机制,加强债务风险控制,探索多渠道融资模式。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升国企竞争力。深化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研究国有企业定位与布局,制定和组织实施高新区国企改革方案。探索实施国有平台公司转型方案,从融资平台向投资平台转型,从负债经营向资产管理转型,从配合招商引资向股权融资转型。进一步发挥国资委在国企改革和国资经营的统筹调度作用,发挥国资办代表管委会履行出资人监管职责。加强国资监管力度,优化国企绩效目标考核,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探索在国有企业二级公司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推动国有企业转型发展,通过重组整合、增加注册资本等方式,增强其造血功能。 

(二)全面推进先行先试,以开放促发展 

加快东湖综保区建设和发展。一是完善综保区一期功能,保障水、电、气等要素齐备。建成13万平方米国际生物医药平台、14万平方米产业配套科技园(一期),筹备二期30万平方米厂房、仓库建设工作。综保区二期年内通过验收并封关运行。二是加快五大开放平台建设。引进大宗贸易企业和大型加工制造企业各5家。推进圣德利、瑞声科技等项目开工,确保省粮油、中外运等项目建成投产。三是推进网内网外、区内区外联动发展。加强综保区区外企业与区内联动,综保区与未来科技城、生物城等联动,发挥监管区政策“溢出效应”。 

进一步推进投资自由化和贸易便利化。全面落实《东湖高新区先行先试实施方案》,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制度成果,加强对外开放体制创新,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一步提升投资自由化和贸易便利化水平。一是推进投融资自由化。设立境外投资服务中心。争取国家支持,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支持企业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吸引外资设立金融服务公司及融资租赁公司。二是推进贸易便利化。启动实施开展保税维修检测、融资租赁业务,创新保税研发模式,争取贸易多元化政策试点,构建电子口岸、推进跨关区合作。三是推进通关高效化。争取实现东湖综保区与天河机场、阳逻港口、花山港口、铁路货运中心等区港联动、区铁联动,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推进湖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综保区设立检测实验中心,并引进第三方检测机构入驻。 

积极提升高新区国际化水平。制定高新区国际化发展规划及行动方案。全年实现对外投资9亿美元,完成外贸出口58亿美元。出台《东湖高新区企业“走出去”实施意见》,引导区内企业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支持龙头企业加大海外投资、拓展海外市场。设立企业国际化发展专项基金。争取国家相关部委授权开展“绿卡”制度改革试点,进一步放宽国际创新人才准入。推进高新区生活环境国际化,加快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建设,启动国际社区建设,确保光谷外校小学、初中9月开学招生。办好光博会、华创会,协助办好WTA武网公开赛,做好光谷品牌的推介,扩大光谷国际影响力。 

(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创新促发展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的落脚点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落实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企业所得税抵扣等3项国家新批复的财税政策。推动华科大等4所高校实施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试点。二是推进股权激励试点,股权代持基金规模扩至1.1亿元。创新基金募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金运作。三是安排5000万元的科技创新券,推动高校、科研机构等全面开放科技资源,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创新投入。 

大力完善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按照“创新要实”的要求,加快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一是推进工研院市场化发展,新建新材料、机器人(智能制造)等2家工研院。重点依托工研院,建设一批设计服务、检测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全年工研院完成科技成果转化不少于80项。二是新组建智能装备等4家产业联盟,加强联盟运行绩效考核,全年联盟举办产业合作对接活动不少于350场次。三是大力扶持专业及新型孵化器发展。改造提升传统孵化器(加速器),新组建10家,新增面积60万平方米。四是加快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建设,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体系,建立定期收集高校院所科研成果信息制度,探索科技成果挖掘评价和对接转移机制。全年完成登记技术合同6800项,技术合同成交总额120亿元。 

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加快“人才特区”建设,完成第八批“光谷3551人才”计划,出台光谷人才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启动“人才超市”建设,成立“光谷人力资本发展实验区”。加快引进一批管理人才、集聚一批技术人才、培育一批技术工人,满足企业多层次人才需求。加快“资本特区”建设,对接新股发行注册制改革,大力推进高新区企业上市;加快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所及要素市场建设;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与金融融合,支持各类金融服务及产品创新,完善覆盖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全年新增上市及挂牌企业30家,新增国际金融机构10家,新增股权投资机构80家。 

优化创业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光谷创业十条”,推动高校建设“校园创业实验室”,支持5家领军企业设立创业孵化服务平台,推动高新区创业迈上新台阶。进一步提升“光谷青桐汇”水平和影响力,吸引国内外的创业者和风险投资人(机构)参与。联合斯坦福国际研究院创办斯坦福光谷研究院。支持武汉大学等高校联合国外大学建设“创业型大学(学院)”。全年新注册科技企业5000家。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全年专利申请量1.6万件,专利授权量突破8000件。推进企业专利“扫零工程”,出台瞪羚企业专利战略推进计划,制定高新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办法。推进国家专利导航光通信产业发展实验区建设。争取设立光谷知识产权法院。加快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湖北中心建设。搭建示范区标准信息服务平台,新增25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推进“质量强区”,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2件。 

(四)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产业促发展 

巩固提升主导产业。强力推进工业倍增,力争光电子信息产业总收入达5000亿元,生物产业突破80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过1200亿元,节能环保产业1000亿元,现代服务业2500亿元。一是加快建设华星光电、武汉天马二期等项目,争取早日竣工投产,加快显示面板产业链招商,重点引入玻璃基板、滤光片、材料、设备等上下游企业,打造全球最大中小尺寸面板基地。二是以联想、摩托罗拉、华为研发中心为抓手,加快龙头企业产能扩大、加快移动终端供应链招商、加快技术工程师资源集聚,加快全球最大移动互联产业基地建设。三是以武汉新芯存储芯片3D NAND项目为抓手,加快产业基金及相关工作,加快集成电路龙头企业招商,加快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建设。四是以国药中国医疗器械集团、德国费卡、中古集团及喜康生物项目为抓手,加快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加大国内外生物育种产业巨头聚集,加快“中国种都”建设。五是以华中数控百万台机器人伺服电机、奋进电力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项目为抓手,打造国家级智能制造研发生产基地。六是以 “光谷云村”、左岭大数据产业园、武汉软件新城二期等项目为抓手,加快大数据和云计算基地建设。七是以武大地球空间产业基地和未来城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园建设为抓手,支持光谷北斗、立得空间等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推动产业链向上游芯片、下游应用等环节延伸,建设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 

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加快转变招商与产业集聚方式,综合运用股权、债权、激励等支持方式,将引进与发展更好的结合起来。实施“全产业链招商,全生命周期服务”策略。大力开展存量招商、以商招商、中介招商和境外招商,加快驻外机构设立和功能发挥。引进投资100亿元及以上项目1个,工业投资50 -100亿元项目2个,服务业投资30亿及以上项目1个,世界500强项目4个。加快在谈15个重点项目签约。确保天马二期、长江数字文化产业园、东湖资本谷、阳光凯迪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中航通飞产业园等10个重大项目开工;确保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长飞科技园、奇宏光电、喜康生物等5个重点项目竣工投产。实现招商项目早签约、早开工、早投产。探索基金入股、代建厂房租赁、专项基金支持等新招商手段。着力提升公共服务、产业集群、教育医疗等招商软环境竞争力。 

加快专业园区建设。一是按照“专业平台(专业园区、专班人马)、专业规划(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专项支持(专项政策和专项资金)”的“三专”思路,遵循“先规划后招商;先基础设施后开发建设”的原则,加快八大园区建设。二是新开发园区,要进一步通过引爆项目引领社会资本进入、集聚人气、提升显示度。中心城要加快功能性项目建设,启动光谷中心城地下空间、全球公共采购中心、光谷科技会展中心、奥林匹克公园、新月溪公园等项目,光谷同济医院建成使用;中华园要实质启动通用航空项目,推进中华大厦项目的规划、招商和建设;现代服务业园要实质启动“东湖资本谷”建设。三是成熟园区要加快园区升级改造,尽快完善产业和生活配套,加快要素集聚,推进产城融合。 

加快培育新兴产业。聚焦“131”产业,追踪美国硅谷等世界一流科技园区产业发展新动向,围绕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量子通信等新兴产业领域开展行业研究和布局;加快发展北斗导航、生物健康、通用航空等新兴产业,打造一批新兴增长点。探索应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成立专项产业投资基金,集聚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大力推动并购和资本市场融资,探索实施项目资本化和资产证券化。 

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着力打造“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的企业群体和生态。进一步完善企业服务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支持小微企业-瞪羚企业-领军企业发展的梯度政策体系,鼓励企业成长壮大。出台集成电路、节能环保、智能制造、互联网金融等4项产业政策。全年新增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68家、瞪羚企业200家、规上企业45家。 

(五)加快科技新城建设,以建设促发展 

继续完善全域规划体系。一是完善多层次规划。要发挥规划的纲领性、引导性作用,科学制定《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等7项基础性规划、《高新区综合交通规划》等6项控制性规划、《高新区地铁城市规划》等2项实施性规划在内的多层次规划体系,继续推进高新区两大生态绿楔的控规编制工作,实现控规全域覆盖。以光谷中心城为核心载体,完成智慧新城顶层设计和规划。二是加强规划修编的对接。要结合武汉市土地规划修编、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生态控制区优化等工作,为高新区争取更多发展空间。 

加快征地拆迁还建进程。一要按照“东西主轴清零,南北两翼齐推”的策略,实现中心城、未来城中部片区征地拆迁清零;花山生态新城、左岭新城、中华园等地区要加快拆迁,确保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全年计划拆迁209万平方米,报批土地1.3万亩,供应土地0.7万亩,土地储备1.2万亩,续建还建房606万平方米,计划新建还建房271万平方米。二要提高土地管理精细化水平,加大对收储土地的管理,建立健全储备土地管理工作奖惩及问责机制,防止储备土地被违法侵占、浪费。三要健全征地拆迁调度体系。形成土储统筹协调,街道、平台公司分工负责的体系,建立“平台公司周调度、分管领导半月调度、主要领导月调度”的三级调度机制,确保征、拆、建、资金协同推进。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188亿元。一是确保市级重点工程达到市级进度要求。确保雄楚大街改造一期工程5月通车、光谷国际网球中心15000座场馆8月建成、长江大道一期8月完工、东湖通道12月建成通车、三环线主干道2月中旬全面通车、光谷大道高架2月开工。二是加快推进轨道交通,以及光谷广场综合体、光谷火车站等综合交通枢纽站建设,新开辟10条公交线路,构建轨道交通、公交、慢行道、特色交通等相结合的多元化交通体系和出行方式。三是加强道路和水电气热综合配套建设。续建道路114项,新开工94项。启动东扩5号等2座变电站建设,完成金口水厂等重大市政工程设施。四是要提升城市规划和建设计划的科学性,强化规划和计划执行的严肃性,建立督办问责机制,确保规划和计划落到实处。 

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一是联动发展“大光谷”板块,进一步深化与洪山区、江夏区合作,出台具体的协调政策和运作制度。二是加快推进“一区多园”发展试点,推动高新区与市内各专业园区优势互补、产业协同,加速东湖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在全市、全省科技园区推广。全年新挂牌3家“中国光谷”园外园。推行总部、研发在东湖示范区,生产、制造在周边地区的发展模式,鼓励光谷企业对外开展兼并重组、资本运作。 

(六)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以文明促发展 

常态化推进文明城市建设。一是落实文明创建要求,纵深推进“城管革命”,按“让城市更安静”的要求深入开展“清洁家园•靓丽光谷”活动,不断提升居民文明素质、科技新城品位和社会环境。积极做好武汉市创文第三方评估、国家暗访组复检等工作。二是创新“大城管”体制机制,形成部门、园区、街道和社区上下联动、分工负责的城市管理体制。建立城管常态化、精细化、长效化机制,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切实解决渣土运输、油烟噪声、违法建设、背街小巷暴露垃圾、主次干道占道经营等城市管理热点难点问题。确保在全市“大城管”排名保持前列。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严格落实基本生态控制线保护要求,切实保护好山体、湖泊、河流、湿地,让老百姓“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是加强山体修复。全面完成荷叶山、凤凰山山体修复,完成二妃山综合治理等。推动高新区10万平方米生态带建设,形成“八座公园两座山,三环一带绿岛穿,东西南北五轴线,园博主题连成面”的生态格局。二是加强湖泊治理。完成秀湖、湖溪河等区域的雨污分流改造工程。三是加强空气污染防治。加强烟粉尘污染防治,落实改善空气质量行动计划,确保空气质量持续位居全市前列。 

巩固提升光谷文化。一是大力提升光谷干事创业文化。增强干部队伍敬畏岗位、力践职责的理念,强化干部员工敢闯、敢担当的精气神,营造人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氛围。二是凝炼光谷文化理念和价值,弘扬“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光谷文化。加快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产业发展,加大中央、境外媒体、财经媒体及新媒体推介力度,提升光谷品牌的全国和海外影响力。三是传承光谷区域历史文脉。启动高新区历史文化记忆工程,加快白浒山碧云寺等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和原址复建。四是大力培育、推动群众体育休闲文化。加快WTA主题公园建设,协助办好2015年WTA赛事活动及赛事嘉年华活动。启动新月溪公园、光谷奥林匹克公园欢乐小镇项目建设,完善社区体育设施,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高新区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全面发展,打造光谷全民体育休闲示范带和消费圈。 

(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大力改善民生事业。要统筹经济与社会民生事业均衡发展,加大民生事业支出力度,全年安排民生事业发展专项资金9.3亿元,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全区百姓。一是加强就业工作。强化农民就业培训,增加就业技能,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1000个,再就业人数2000人,组织职业技能培训7700人次。二是加强社保工作。要着力解决征地拆迁农民的社保问题,确保应缴尽缴。全年五险扩面净增43000人。三是加强村集体经济发展。出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农民增收。研究制定新城镇还建社区规划建设管理意见,科学规划和落实村级经济发展用地。 

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服务的投资、管理和运营,吸引优质教育、医疗、养老资源进入,集中力量解决民生“短腿”。一是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新增公共文体设施30万平米,建成长江书画院等设施,组织社区群众文体活动140场。二是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加快教育设施建设,引进优质师资,解决“入学难、上好学难”的问题。加快教育云工程建设,加快花山中学等8所已开工学校建设进程,确保光谷一小新竹路分校9月建成开学,新开工龙泉小学等6所学校。强化品牌学校和教师队伍建设,满足高新区发展需要。三是加快养老及医疗事业发展,提升区内医疗服务水平。深入开展关东、佛祖岭养老试点,加快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续建、新建左岭等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加快省妇幼光谷分院、花山医院建设进程。 

加快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一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城市网格化管理进程,建立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对传销、暴恐、黄赌毒等现象的严打整治,打造“平安光谷”。健全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包括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大调解”和“第三方”调解机制。二要完善基层服务体制。探索在街道建立行政服务中心,在社区建立党员群众服务活动中心,推广社区居委会和业主委员会“两委合一”模式(2015年确保辖区业委会成立率100%),建立社区问题数据库、建立整改销号制和整改督办制,切实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三要优化社区服务体系。加强小区物业管理,增强社区自治功能,健全政府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和志愿互助有效衔接的社区服务体系,着力打造管理有序、环境优美、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 

同时,今年还要做好以下三个工作: 

高水平编制“十三五”规划。高新区“十三五”规划编制, 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对中长期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宏观形势,把握全球高新技术产业革命发展方向,围绕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建设目标,做好规划编制工作,突出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新兴产业发展、科技新城建设和对外开放等重点工作,编制好“十三五”重大项目库,切实提高规划编制的前瞻性、战略性和科学性。争取将高新区创新举措和重大项目纳入国家战略布局。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一是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党政同责”管理办法,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制度,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二是强化“打非治违”和隐患排查治理,深入开展道路交通、消防、建筑工地、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特种设备及地下管线、油气管道、易燃易爆粉尘等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安全专项整治。三是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强化新颁布的《安全生产法》和《湖北省安全生产党政同责暂行办法》的宣传培训。四是坚决杜绝发生各类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岁末年初,一定要强化安全生产和消防监管,确保人民群众过一个安乐祥和的春节。 

切实从严治政。一是大力推进行政系统廉政反腐工作,继续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反腐倡廉相关规定,推进政务公开、廉洁从政,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建立干部队伍不想腐、不能腐和不敢腐的有效机制,打造政清人和环境,为高新区健康发展提供强力保障。二是继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依法行政,规范权力,强化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三是继续深化治庸问责,加大对不作为、乱作为、懒政、怠政、失职、渎职等各项不良作风和违法乱纪行为的查处惩办力度,敦促干部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不断改进干部队伍工作作风。 

2015年,是高新区充满机遇、挑战,又是攻坚克难的一年。我们要敢于担当、主动作为,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把高新区的改革、创新和发展工作推上新台阶,为早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享誉世界的“光谷”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