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2月,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筹建之初,一无资金,二无优惠政策。一些不甘寂寞的中青年,从科教部门、政府机关离职出来,创办了各种民办科研机构,在夹缝中曲折生长。
帮助他们走出夹缝的我国第一家企业“孵化器”于1987年6月7日在武汉诞生了,这就是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
当时,民办科技企业破土初出,有的部门视其为一般个体户,不予享受国家给国营单位的诸种待遇。离职人员不愿放弃的人事档案、组织关系、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等也无部门管理。企业初创时一般规模较小,无力置办办公场地和经营设备,也缺乏办企业的经验。更关键的是:在现行金融体制下,这类企业很难获得银行贷款。他们常常求援无助,告贷无门,一些极有前景的科技开发项目往往因此夭折。
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由数位年轻人创办的东湖创业者中心首先向这些困扰创业者的诸多难题挑战了。他们先是租用了部队在地方空闲的650平方米的楼房,然后以较低的价钱转租给进入“孵化器”的科技企业。市科委提供了8万元开办费用,还安排了40万元新技术基金。在很短的时间内,“孵化器”就提供了包括工作场地、会议室、食堂、交通、打字、复印、微机、通讯、疏通贷款渠道、担保、咨询等综合服务,成为其间众多小企业的公用设施,而市政府支持下成立的这个机构也无疑提高了这些“小民办”的地位。
今天,这个“孵化器”已拥有“孵化”场地3000平方米,先后接纳56家企业在此生长。它协助企业办理工商执照、税务登记、年检审核和高新技术等级核定;接纳党团组织关系、保管人事档案,负责技术职称申报、工资管理、劳保统筹;评估、立项、融资、贷款,至去年底累计为企业筹措1674万余元贷款,重点扶植的20余项技术成果,大部分通过了中试生产。
在提供优惠服务的同时,创业者中心也实行有偿服务。一是从打字、复印、交通等直接服务项目中收取略高于成本的费用,再就是按企业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收取少量管理费,中心开办后不久经济已能独立。
1992年6月6日,“三特”、“凡谷”、“现代”等3家公司从东湖创业者中心“毕业”。连同1990年“毕业”的“楚天”、“实验”,先后有5家小企业“长大成人”。他们接受“孵化”都在3年以上,都起步于几个人几万元的创业阶段,而“孵化”后的今天,他们各自的年总收入都突破了百万元,人均年产值均达到5万元以上,其中“实验”、“三特”、“现代”已超过10万元/人/年。
而正在中心“孵化”的38家企业,也得以在一个“避风港”里平稳试航。5年总收入6000多万元,自行发明、研制、开发的科技项目累计200余项。1988年至1991年,在就业人员增加了3.3倍的情况下,全员劳动生产率稳定在人平年均4万元以上,有51位高级职称者,207位中、初级职称者在此创业。它已经为东湖开发区输送了十余家高新技术企业。
(《长江日报》记者李皖 1992年7月14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