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云集着一班不甘寂寞的下海人,并且出现了一批“老板”,这些先前在机关、校园和科研所工作的人,不曾想象到今天——
做自己的司机
武汉的中山科技实业集团公司董事长钱建平、把工作重点从深圳转回到武汉,工作日程上多了一项:学开车。虽然他的夫人认为开车实在有些危险,可他依旧置之不理,拿着学员证忙着上路“找感觉”。
为什么要学开车?三特公司总经理王苏回答很简单:“至少不是坏事。”她和三特公司董事长张海澎都在一家专为经理们开设的驾驶班里学习怎样“做自己的司机”。
经常自己开车外出办事的开达公司副总经理师力,还怂恿迈驰公司总经理徐国钢步其后尘。结果,徐国钢真的进了驾驶学习班。
在东湖开发区忙着学开车的老板绝非少数,有人称:“靓车是身份的标志”——不会开车,倒真跌份了。
当新时代的“老板”
做东湖开发区的老板,发展高科技产业,也兼营正时髦的房地产开发,当新时代的“老板”,规模稍大、名气稍响的如四通、三特、高创、中山、楚天等公司无不以拥有或多或少的地产为荣。
拥有卓刀泉盆景园的山园置业公司总经理肖腊年,对地产开发别有见解,“土地是永远不会增加或减少的,我们这代人有了开发地产的机会,是我们的幸运。”开发区钟情房地产的老板,大多与他有同样的心态——“别错过时代给的好机会。”
重返大学堂
优能计算机公司总经理方辉有句“名言”:“欲发达先求学”。他实践这句话的行动是重返华中理工大学读硕士。
领导着博士、硕士以及留学人员组成的优能公司的方辉,想到的是自己这个大学生“两、三年后还能干什么?”总不能聘请手下人来做经理,自己去做个部门经理吧?于是,方辉选择了重当学生之路。
原先武汉大学毕业,而今拥有东星集团的兰世立也在华工大读硕士,当“老板学生”。有趣的是,这位“学生”上月又被他的母校——武汉大学经济学院聘为兼职副教授。
(《长江日报》记者李鸿谷 1993年5月19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